
每年,都有令人心碎的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——广州市一名16岁学生因学业压力与家庭沟通不畅选择轻生,深圳市初中生藏起自残的手臂却说“只是不小心划到”芝麻财富,中山市一名12岁女孩把“活着没意思”写进日记却被当作“青春期玩笑”。这些发生在广东周边的悲剧,并非偶然,而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在我们身边的集中爆发。
当养育的核心从“让孩子成才”转向“让孩子健康活着”,我们必须正视:抑郁不是“矫情”,轻生不是“冲动”,背后是未被看见的痛苦与求救。
青少年心理危机不容忽视
中国科学院心理所2019年研究显示,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受心理障碍困扰,抑郁、焦虑为主要类型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——2020年上半年,“希望24热线”接到的学生求助中,小学生来电增幅高达95.52%,初中生增长85.78%。
研究数据表明,自杀已成为10-19岁青少年死因第四位,占比6.2%。《教育蓝皮书》对392起青少年自杀案例的分析显示芝麻财富,学业压力是首要诱因,家庭矛盾、师生冲突次之,而心理健康问题被正式提及的案例仅占10%——大量情绪障碍被“叛逆”“抗压能力差”等标签所掩盖。
心理专家指出,自杀往往是多因素累积的结果:显性压力源于学业竞争和升学焦虑;隐性伤害包括家庭沟通缺失、期望过高、社交困境等;而长期情绪积累更是关键因素,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早在低年级就已萌芽,却因未被及时识别而持续恶化。
误诊与错诊:比抑郁更可怕的二次伤害
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,家长常陷入两种极端误区:一是忽视型错诊,将抑郁焦虑简单归为“青春期叛逆”,否定孩子的真实痛苦;二是盲目型误诊,未经专业评估就草率贴标签、擅自用药,造成二次伤害。
养育理念亟需从“追求优秀”转向“守护健康”。在广东等地,青少年面临中考升学与一线城市竞争的双重压力,他们的焦虑比以往更加具体。当下,家长的角色应从“监工”转变为“避风港”,教育的重点应从“纠正缺点”转向“接纳不完美”芝麻财富,核心是让孩子相信“累了可以停下来”。
致家长: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四道“防火墙”
接纳真实,放下完美执念。不必强求孩子事事优秀,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。当孩子考试失利,避免指责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而是说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在哪”;当孩子情绪低落,不催促“快点好起来”,而是陪伴倾听:“我在这里,愿意听你说。”真正地接纳,才能让孩子建立面对挫折的勇气。
识别情绪信号,重视隐性求助。青少年往往通过行为而非语言传递痛苦信号:突然厌学、失眠或嗜睡、自伤行为(如划手臂)、情绪暴躁或封闭、反复提及“活着没意思”……这些都不是简单的“叛逆”,而是沉重地求救。就像曾提出看心理医生却被忽视的何小晖,或是表面开朗却长期挣扎的刘希芮,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。多陪伴、少说教,让孩子确信:“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永远和你站在一起。”
科学应对问题,避免两个极端。若孩子持续两周以上情绪异常,需把握三个原则:不主观贴标签:不轻易判定为“矫情”或“抑郁症”,情绪波动不等于心理疾病;寻求专业评估:前往正规医院心理科或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,通过科学评估明确问题;拒绝非正规干预:不信“偏方鸡汤”、不擅自用药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
构建支持网络,形成守护联盟。孩子的心理健康需多方协同:主动与学校沟通,了解孩子在校园的状态;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并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,是促进其全面成长的关键。遇到困难时,善用心理热线(如希望24热线)、亲友支持等资源。让孩子明白,他的身后有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,而非孤军奋战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期,抑郁只是暂时的阴霾。作为家长、教育者和社会成员,我们不必做完美的教育者,但一定要做“看见孩子痛苦”的陪伴者、“愿意主动求助”的行动者。
文:番禺融媒记者 刘莉 通讯员 姚姚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